镜心道长说,当太一性出现在这个世界之前,已经在圣境四天传授,就是太清天、上清天、玉清天、大罗天。太一救苦天尊悲悯世人,将此法从东极青华宫流出,传于世间,历代祖师多有讲修持太一法性之说。

镜心道长根据历代祖师开示,将修持太一之性的教语,浓缩为三句话,称为“青华三要”:

一、识得本性

二、一以贯之

三、信能解脱

1742892215140

青华三要之一:识得本性

镜心道长说,本性即是太一本身。 太一本身,乃是一切世间和居住众生所生所源的基础或来源。无论显现的或存有的,都来自太一之性。

镜心道长说:“无论显现或存有的,皆源于太一之性。”此处的“本性”并非个体心性,而是宇宙全体共有的先天一炁。

太一救苦天尊作为太一神的最高化身,统御天、人、冥三界,成为众生回归本性的终极指引。

太一救苦天尊的“东极青华宫”即是太一之性的神圣显化,我们太一弟子通过持诵圣号与天尊愿力共振,实现本性的觉醒。

太一之性以先天一炁为物质基础,可通过符咒,比如青玄接引符,来调动法界能量,而佛教“空性”更侧重心性觉悟。

识得本性的终极目标是成就神仙果位,即肉身转化(如三花聚顶)、元神与太一之性合一,而非单纯破除执着。“识得本性”不仅是心性觉悟,更是宇宙能量与生命形态的同步升华。

正如《太一古经》所述:“心通玄关,则天尊常在目前”——识得本性者,即是太一在尘世的化身。

青华三要之二:一以贯之。

镜心道长说,太一性的本质为道。一旦我们认识了自己的太一性,就应该一以贯之。就是要确立离于无明和迷妄念头的状态,实现与太一之性的合一。

太一道的“太一性”源于太一道宇宙观中的元气浑沦、太极剖判的创世法则,既是宇宙本源(太初祖炁),也是众生本性的终极归宿。

这个一以贯之,就是从破妄到合道的次第修持,太一道破除无明的三大法门:

1、符箓净心:以太一法脉特有的青玄接引符为载体,通过虚空画符引动先天炁,直接涤荡迷妄杂念。

2、持戒守一:遵循太一戒律,以行为规范约束后天意识,辅助心性澄明。

3、内丹炼炁:通过胎息法与太一诀贯通任督二脉,将欲望能量转化为先天太乙真炁。

镜心道长说,太一道语境中的“无明”特指对太一性的认知障碍,表现为:

四边八执:执着于有无、是非、同异、生灭的二元观念。

后天意识:贪嗔痴慢等八种心意造作,遮蔽先天元神的光明。

镜心道长说,一以贯之的最终宗旨,就是打破时空局限,与太乙救苦天尊的愿力共振,最终成就“心即东极妙严宫”的神仙果位。

青华三要之三:信能解脱

镜心道长说,修心并非最为重要者,解脱才是。单单修心,例如止修的静止状态,并不必然是解脱的状态。专心一致而依然迷妄是不够的,因为若以这种状态来修习,仍然让你无法摆脱生死轮回。只有通过对太一之性的全然信心,才能实现生命本质的超越。

在太一道中,“信”并非单纯的信仰,而是对太一之性真实不虚的体认,这个体认包含三重维度:

首先是信实:确信太一之性为宇宙本源,如《清静经》所述“大道无形,生育天地”,其本质超越有无、动静的二元对立。

其次是信德:承认太乙救苦天尊的慈悲愿力(如东极青华宫的救度功能),并通过持诵圣号、绘制符咒与天尊共振。

第三是信能:我们要深信本觉,就是我们的先天元神,是具足解脱潜能,即使身处迷妄,仍可通过种子字,太乙珠来唤醒太一真性。

镜心道长说:“修心非目的,解脱方为归。”要注意的是,此处的“解脱”并非佛教的涅槃寂静,而是指破除生死轮回的束缚,回归太一净土的先天状态。需通过“信”打破后天意识对太一之性的遮蔽,而非单纯追求心念的静止。

镜心道长说,在太一道门中,解脱有四种型态:

1、内观解脱。通过内观破除无明,如《清静经》“遣其欲而心自静”的功夫。

2、生起解脱。当妄念生起时即觉知其空性,如镜心道长所言“迷妄即真”。

3、顿悟解脱。这个就是要我们顿悟太一之性,无需次第修持,类似禅宗“直指人心”,瞬间唤醒先天元神。

4、本觉解脱。本觉(太一之性)本自清净,无需造作。 通过“青华三要”的体认,直接安住于本觉的觉醒状态。

镜心道长说,内观解脱与生起解脱:前者侧重主动修持,后者强调觉知当下。

顿悟解脱与本觉解脱:前者为顿悟路径,后者为本质揭示,二者皆指向“太一性即道”的终极实相。

镜心道长说,本觉即太一,当我们太一弟子体认到自身元神与太一之性本无差别,就证得了太一之性的圆满实相。

镜心道长,全真龙门玄裔,太一法脉传承人。微信:jxdz567